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2017年8月获批数字出版本科专业(计划2018年招生),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设跨文化传播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研究方向、宗教艺术研究方向3个研究方向)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点(设有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方向)。
学院遵循和贯彻西北民族大学"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主要面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区域招收学生。坚持为改善民族地区媒介生态环境、提高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文化产业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纵深部署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跃迁的社会需要,以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核心目标。
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占学院教师总数的34%;讲师30名,占学院教师总数的60%;助教2人,占学院教师总数的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1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6人。30岁以下教师9人,30岁至50岁教师37人,50岁以上教师6人。
学院现有新闻编辑实验室、广告综合实验室、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含排练小剧场)、数字暗房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设备总值为717万元。
学院目前已经与《民族画报》社、《经济观察报》、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宁夏自治区气象局、兰州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甘肃分社)、中国兰州网、中国甘肃网、兰州铁路局电视台、《兰州晚报》、《甘肃广播电视报》、上海战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平凉日报》社、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播电影电视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广播电影电视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文化局、榆中县青城古镇等20多个单位签署了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外,还建立了甘肃迭部学科建设田野调研基地和甘肃电视台节目中心校外实践创新基地。
自2012年开始,学院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式的局面,逐渐构成教学工作特色。学院创意"课堂概念的延伸与拓展"为主题的教学实践系列活动,将课堂教学转换为课外实践教学,产生了非常有效的专业学习效果。
学生们自发成立了网络新闻工作室、民族文化产业工作室、创库广告工作室和纪录片创作工作室,自主创立并维护运转着多种、多功能的教学实践媒体:传媒新视野网站(http://www.neweyeshot.cn)、传媒新视野微博(http://weibo.com/633878900)、 民大助手微信公共号(xbmdzs)、《方知》纸质版文化资讯类期刊等。
目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成为培养能够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纵深部署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跃迁的社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较高,能力强、有创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传播学类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新闻传播学院(730124)
电 话: 0931-4512213 0931-4512047 0931-4512034
E-mail:xwcbxy@xbmu.edu.cn xbmuxwcb@sina.com
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点
专业名称 |
代码 |
研究方向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
030405 |
01.少数民族影视艺术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050108 |
01. 比较文学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宣传、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电视编导概论、电视节目策划、广播节目编导与制作、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电视新闻学、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电视文艺学系列、电视节目导播、电视晚会编导、电视音乐节目编导。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